新书推荐|《绿色金融:开拓市场新边金沙娱乐城- 金沙娱乐官网-城APP【官网直营】界

2025-09-18

  金沙娱乐,金沙娱乐城官网,金沙娱乐城app,金沙娱乐城,金沙集团官网,金沙娱乐城注册,金沙官网,金沙app,澳门金沙娱乐城官网,金沙网站,金沙官网,金沙集团,澳门金沙官网,澳门金沙网站,澳门金沙注册本书融合了作者参与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亲身体会、田野经验和实操反馈,系统分析了金融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力图通过详实案例分析来揭示绿色金融体系的内在规律,通过总结中国建设绿色金融市场的成功经验来透视未来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发展的市场化路径。

  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本书深入探讨了金融部门在应对环境挑战中的重要作用,为绿色金融的实践与创新提供了全新视角。全书以全球气候变化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国际气候治理机制及其应对策略,展现了绿色金融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地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实践与创新,不仅总结了中国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为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著作,书中涵盖了绿色金融的多个重要领域:从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与应用,到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从生物多样性金融的中国方案,到蓝色金融这一新兴领域的潜力与前景。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转型金融的思路,为金融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无论是金融从业者、政策制定者,还是对绿色金融感兴趣的学者与研究者,本书都将为你提供宝贵的参考与启发。它不仅是一部了解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的权威指南,更是展望未来、开拓市场新边界的智慧之选。

  全球变暖正在对人类社会,尤其是人类的财产甚至生命造成直接的损害,并显著加剧金融风险。这迫切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动员金融资源以应对气候变化,同时加强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防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从科学、气象、经济金融等层面出发,深刻触及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政治关系、不同政党和政府执政理念和方式的关系、不同要素禀赋地区和行业之间的关系、不同受教育水平和技能乃至收入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层面,需要从全球社会治理角度保证气候转型中的公平正义。

  绿色金融体系已经从摸索阶段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不仅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大量的资本,还是全球气候治理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这一时期,我恰逢其时,有幸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和金融研究所从事金融政策的研究、制定和推动落实的工作,深度参与了绿色金融体系(以及农村金融、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

  这本小册子记录了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与发展共12个方面的问题,绝大部分内容来源于政策制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承担的任务。为避免文字上变成碎片化或流水账式的工作总结,我从政策制定实施的基本逻辑出发,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拓展性三个层面出发,以求解释绿色金融体系之所以能发挥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并获得巨大成功的内在规律。

  首先,气候问题(有时也包括环境和可持续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难以依靠传统的金融市场机制,需要创新绿色金融体系。无论是否承认,科学研究在相当高的可信度上揭示了这些气候特性:一方面,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这决定了动态传导链条上的因果关系难以量化,即使已知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规模,也无法准确预知由此导致的温度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乃至这种影响的福利效应。另一方面,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协同应对,但政策干预的成本与收益高度不确定,也使得“搭便车”“塞私货”行为大行其道。如某大国出台的鼓励清洁能源法案被用作打击他国电动汽车的贸易工具,同时其石油天然气开发投资额屡创新高。再一方面,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明显具有地域性和行业异质性。大多数财富密集型地区的经济可能由于气候变化而受损,但一些地区和行业可能因气候变化而受益,如气候变得更湿热,区域气候得到改善,宜居性增强,农作物可能增产等。总的来说,气候变化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对气温较高地区的负面影响更大,治理水平则会影响经济损失的程度。因此,非洲较贫穷国家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

  正是由于上述诸多方面的特殊性,绿色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很难仅依靠传统金融市场(无论是政策性金融还是纯商业模式)来满足。同时,气候风险作为金融风险来源之一,其显著性大幅提升,还衍生出“非传统”财务风险和道德风险,传统风险分析方法(如VAR)往往基于历史数据进行模拟,而与气候相关的风险通常具有“更厚”“更斜”的尾部分布特征,其适用性需要重新证明。2025年初美国加州大火暴露出的保险“失灵”就是一个鲜活例证。

  绿色金融体系要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配置资源的核心机制,仍需要建立起高效率低成本的定价能力。现有减排措施很难确保碳排放成本在不同人群之间和代际之间公平分配,且全球协调异常困难。目前,化石燃料价格尚未充分反映其气候成本,人们还在基于被扭曲的价格体系做出能源消费决策。利用碳定价度量和管理气候风险是主要探索路径。但碳定价并不等同于碳排放权定价,购买碳排放权配额所支付的成本并不等同于碳排放所引发的社会成本,只有深刻理解各类碳定价的经济含义,在碳核算基础上选用征收碳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等措施,建立一种低成本、易操作、较透明的机制,以纠正这种市场失灵,使气候成本能够跨期和跨部门公平高效分担,实现帕累托改进。绿色金融体系还需要对气候相关的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包括传导反馈、及时分担乃至消化出清。

  其次,绿色金融已创造性地利用并提升了现有机制,将资本等关键要素引导至原本市场价值较低的绿色领域,成为解决市场失灵的成功探索。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先进理念的引领下,2016年作为中国绿色金融“元年”,一经诞生就站在全球瞩目的舞台中心,发挥了巨大的引领示范作用。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4.5个百分点,延续了多年的高速增加态势。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2.25万亿元和12.44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5%。2024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6814.33亿元,托管量达2.09万亿元。

  观察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成功经验,可以简单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绿色金融并不依赖绿色补贴,亦非简单地根据行政命令来分摊环境气候成本。这种办法难以解决市场机制对绿色项目失灵的问题。如财务补贴固然可以使成本上不经济产品变得有利可图,但实际上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极易引发贸易摩擦,公共财力也不可持续。实践中,仅有个别地区针对当地绿色产业或产品,对金融机构采取了引导性的低强度补贴措施。更广泛地对绿色产业补贴,与其说是环境补贴,不如说是产业政策。可以观察到,在市场上胜出的产业或产品,最终依靠消费者的选择而非补贴性财务政策。

  二是在基于日趋严格的环境规制中,支持性政策可以快速提升金融市场对绿色产业的回报预期。支持性政策(如碳减排工具、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机构的绿色评价等)使得投资绿色项目不仅能产生社会效益,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还将降低绿色项目的经营成本和环境合规风险,提高其投资回报率,缩短甚至消除绿色产业在引入初期的高成本、高风险阶段。在中国政府的高位推动下,环境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理念和绿色发展战略深入人心,使得市场更容易对绿色项目形成或提升一致性预期,在一段时期内形成趋势性市场,进而带来超额收益。当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倾向于将资金投入符合绿色以及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的金融产品,减少对非绿金融产品的投资时,这种偏好本身就可能推高绿色金融资产的价格。从金融产品的回报来看,上证环保指数近两年的超额收益十分显著,2024年收益率超过50%,较沪深300有57%的超额收益。中债绿色债券综合财富指数的收益在大部分时间里的表现也优于债市整体收益。

  基于产权理论,完善气候应对机制、提高气候金融定价效率需要全球统一的信息披露。其政策首要目标是鼓励市场主体定量核算并充分披露气候环境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这对企业财务表现的指向性十分明确,旨在帮助投资者更准确地进行风险收益评估和定价,从而形成高效金融市场。从这一角度出发,气候环境信息披露绝不能沦为惩罚示众的工具,避免“污名效应”,也不能成为自我表扬的宣传手段,造成“洗绿”风险。近年来,全球气候信息披露和碳核算领域发展迅速,已从多元化的市场自主发展逐步过渡到有组织、融合趋同的重点发展方向,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及其应用是市场竞合下涌现的最重要成果。金融机构开展碳核算和可持续信息披露已经具有相当的可行性,但气候环境信息披露仍需坚持循序渐进,按照先立后破的原则推进。其中,可重点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推动碳金融市场安全高效发展,更有效地实现减排和绿色发展。

  四是中国正在将绿色金融政策逻辑的适用范围向更多可持续领域延伸覆盖。例如,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蓝色金融这三个新领域就受到学术界、政策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从长远看,应通过科技和机制创新提升绿色项目的中长期投资价值,从而以更大可能拓展绿色金融市场的可行边界。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还是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其他可持续发展领域,都需要依靠重大绿色技术突破,甚至实现颠覆性创新,以创造真实有效的绿色供给。无论是被动参与政策激励或约束对象,跟随市场风向的投资者,还是绿色技术创新的引领者,早期布局的投资者都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并在市场发展中获得超额收益。

  近年来,中国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这些领域的活跃且有效的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投融资活动。仅在2023年,中国就贡献了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的60%,电动汽车占新车销量的比例已接近一半,锂离子电池产能也呈现出类似的增长态势。这些绿色产业不仅创造了新的供给,也满足了新的需求,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正外部性内部化”典范:对于供给方而言,能够在更低的成本下生产智能汽车、提供电力,绿色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也有机会获得满意的资本回报。对于需求方而言,则能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到功能更强大的环保产品。因此,绿色产业的市场边界得以拓展,甚至可以说创造了新的市场领域。

  这类产业的绿色表现具有典型的“钟摆”特性:在技术和市场的早期投入阶段,这些产业的商业回报较低,甚至处于亏损状态,这时“钟摆”摆向其气候环境效益的“额外性”。随着收益潜力的逐步释放,其绿色属性的“额外性”也会随之降低至普通水平,这时“钟摆”又将摆向其盈利性,从而完成一轮绿色产业周期。

  正是因为绿色金融所服务产业的商业回报将趋向正常区间,对气候环境效益的“额外性”要求的符合程度也随之降低,才迫切需要发展转型金融。因此,转型金融所服务的项目具有两大优势:当期气候环境额外性显著以及长期经济效益可观,同时也面临当期回报不足、低碳转型的技术和商业路径不确定性等约束。因此,在机制设计上,需要充分依托碳足迹等金融科技手段,充分披露其商业前景,将环境气候定价嵌入金融定价中,同时关注中小微企业等弱势被动主体的绿色转型。

  可以预见,未来的绿色金融体系必将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基本框架下,进一步融合能源气候科学、制度经济学以及全球贸易、科技、金融和财政政策协调等多重内涵,作为解决气候这一全球公共问题的市场化工具发挥更大作用。

  本书将2018年以来本人所从事与绿色金融政策研究相关的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并重新成文、结集,并以此向多年来中国绿色金融所取得成绩致敬,向在工作中给予我帮助的领导、专家、同事、朋友们致敬。成文仓促,错漏不在少数,敬请批评指正。本书一些内容取材于与研究局、金融研究所以及部分分支行、金融机构诸多同事的合作成果,谨致以深深的谢意。本书写作时,爱女予扬以一己之力对我晚间例行的写作进行破扰,使本书的写作时间不得不转移到夜更深人更静时,但仍以此书感谢她以及妻子妍彦、儿子可扬的陪伴和带来的快乐!

地址:363050.com 客服热线:363050.com 传真:363050.com QQ:363050.com

Copyright © 2012-2025 金沙娱乐官网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